发展巡礼

发展巡礼

当前位置: 首页 >> 发展巡礼 >> 正文

科研处——突出实效抓提升 务实笃行促发展

发布日期:2022-06-27    点击:

科学研究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第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学校不断深化综合改革,优化科研工作管理机制,树立精品意识、聚焦重点方向、深化内涵建设、增强创新能力、彰显特色优势,不断提高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一、搭建平台,促进协同创新发展

科研平台是科研人员开展各类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学校加强顶层设计,在特色平台上下功夫,不断凝练学科方向、彰显学科特色;加强学科带头人培养,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引领学科发展的高水平学科团队。这些平台的建设促进了学校学科建设实力的整体提升,催生了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2017年,出台了《济宁学院学科平台建设计划》,开启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学科平台建设模式。2017年,“理论物理计算实验室”获批山东省“十三五”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中心”获批山东省“十三五”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018年11月,“济宁市生物质资源开发与高值化利用重点实验室”获批济宁市重点实验室。2021年,面向前沿技术打造平台进行合力攻关,学校成立了“靶向药物研究院”和“3D打印研究院”。“靶向抗肿瘤药物研究中心”“生物能源研究中心”获批山东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2022年,学校制定了《济宁学院高水平学科建设方案》,按照“重点建设一批、接续培育一批、扶持储备一批”的工作思路,构建起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重点突出、梯次分明的“雁阵式”学科专业发展体系。

类型

名称

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理论物理实验室

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

曲阜市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山东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靶向抗肿瘤药物山东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生物能源山东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济宁市重点实验室

济宁市生物质资源开发与高值化利用重点实验室

济宁市工程技术中心

济宁市光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济宁市智能电液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济宁市纳米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研团队是学科发展的重要人才保证。学校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2018年以来,“理论物理创新团队”“理论与计算化学创新团队”“生物能源创新团队”获批山东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

▲理论物理创新团队,2019年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青创科技支持计划”,团队带头人宋军博士

▲理论与计算化学创新团队,2020年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青创科技支持计划”,团队带头人张敬博士

▲生物能源创新团队,2021年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青创科技支持计划”,团队带头人陈雪博士

研究生培养是衡量学科实力的重要标志。2017年,学校被山东省学位委员会确定为“2017-2023年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建设单位”,为下一步学校申报专业硕士学位点授予单位打下了基础。截至目前,共有兼职研究生导师51人,联合培养研究生50余名。

二、建章立制,稳步推进科研水平

五年来,学校修订和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努力构建与国家科研管理制度改革和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科研管理制度的导向作用。基本形成了能够有效激发各类人才活力和潜力的管理机制,完善落实以科研绩效考核为核心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科学规范、严谨高效的运行机制,推动科学研究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努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体制机制保障。

1.科研立项和成果稳中有进

2017年以来,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21项,在立项数量和经费上稳中有进。科研成果质量不断提高,发表论文10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600余篇,SCI、EI、SSCI等收录400余篇;获授权PCT国际专利、中国发明专利共计110余件。其中,2019年,宋军博士申报的省属高校优秀青年人才联合基金项目“强子化唯象”获批立项,是我校青年教师在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人才类)项目中取得的新突破,为青年教师潜心科研、勇攀高峰树立了榜样。

2017年以来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一览表

序号

项目来源

承担部门

项目名称

负责人

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微藻固定烟气1000吨/年CO2的生物质转化制100吨/年生物柴油的技术研发示范

尹春光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数学与计算机应用技术学院

Majid代数的Yetter-Drinfeld模范畴及形变理论研究

鹿道伟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数学与计算机应用技术学院

自由流与多孔介质流耦合问题的自适应虚拟元方法研究

谢聪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数学与计算机应用技术学院

合作竞争共存机制下网络化Lagrange系统复合任务协调的分析与控制

刘军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数学与计算机应用技术学院

随机环境下随机(泛函)微分方程的遍历性和大偏差研究

马小翠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物理科学与智能工程学院

LHC能区基于硬探针方法探索QGP性质的唯象研究

李树清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物理科学与智能工程学院

基于介电泳的“三明治”型超双疏自清洁氟硅树脂/液态金属柔性导电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翟倩倩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

钯、铑催化吲哚类化合物烃基化反应的机理和区域选择性的理论研究

韩玲利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

新型有机-无机杂化低维钙钛矿的结构调控与激子发光性能研究

岳呈阳

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

具有螯合效应的MOF荧光传感器的合成及其检测微量金属离子的研究

韩丽娟

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

多酸基过渡金属碳(氮、磷)化物/3D石墨烯空心球的制备及电催化析氢

李继森

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

双/多元金属合金纳米材料的液相种子介导生长技术研究

郑逸群

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

银催化炔烃活化模式的理论研究

张敬

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高脂条件下S100A4调控线粒体中脂肪酸氧化促进结肠癌发生与进展的作用和分子机制研究

侯沙沙

2017年,李继森、雷晓武发表的3篇学术论文入选全球“化学科学”领域全球前1% ESI高被引论文(Top 1% highly cited papers in the last 10 years),这是我校教师的学术论文首次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充分显示出我校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较高的学术影响力。2018年,张素珍在期刊《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发表论文,这是我校教师首次在S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张敬博士和刘涛博士对银催化的卡宾、氮宾、硅宾转移反应进行了详尽的论述,相关成果在国际知名期刊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发表,该刊位列中科院JCR分区化学一区,2018年最新影响因子为14.499。2020年,雷晓武、岳呈阳教授研究团队在半导体发光材料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相关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杂志上,为化学领域的顶级期刊,这是我校教师首次在该期刊上发表科研成果。2021年,李继森教授课题组在电解水制氢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催化领域重要刊物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中科院分区化学一区,影响因子19.503)。2020年,徐复岭教授编著的《〈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语言词典》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实现了“十三五”时期人文社科成果省级获奖的突破。    

2.自然指数排名攀升

近三年,我校自然指数排名均位居中国大陆高校排行榜前200名。 2017年4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的自然指数名列中国内地高校排行榜第151位,居山东省高校第13位。2017年6月1日至2018年5年31日的自然指数位居中国内地高校第148位,居山东省高校第13位。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11月30日的自然指数榜单,我校综合学科在大陆地区高校排名166位,居山东省高校第13位,其中化学学科在大陆地区高校排名129位,居山东省高校第12位,在省属同类院校排名第1位。

三、对接需求,积极服务地方发展

学校坚持立足济宁、融入济宁、服务济宁,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地缘优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人力和技术支持。学校联合医药龙头企业辰欣药业,牵头成立了山东省医药功能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与济宁高新区共建抗肿瘤药物研发平台。先后成立了山东省化工中间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8个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中兴通讯共建“联合移动通信实验室”,与山推股份共建山东省工程机械智能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学校建立了山东省科普示范工程——济宁学院生命科学实验中心、山东省社科普及基地——孔府家学研修基地和济宁学院图书馆,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推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做好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助力科技扶贫,建立了省级农科驿站,成立了10支科技扶贫服务团队,为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作出了贡献。

学校不断加强校企、校地合作,搭建服务地方平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济宁市、曲阜市、微山县、济宁高新区等多个市县区及驻济知名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学校积极发挥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广大教师承担传统文化研究课题、著书立说,并将课题研究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实现学术研究的社会效用。

四、增进交流,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近年来,学校承办了鲁台女性与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国际原子物理计算完美方案研讨会、曲阜视觉科学会议、全国第四届低维物理暨第一届有机固体物理研讨会、首届全国儒家文化国际传播(曲阜)论坛分论坛、第76届全国高校科研专题研讨会,这些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的承办,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相关学科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

山东社科论坛是山东省社会科学界的重要学术品牌,是整合社会科学资源、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发挥社会科学作用的重要平台。2018年,学校承办了“新时代家风家训传承发展”研讨会,为我校广大人文社科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平台,聚焦学术前沿,开拓研究视野,推动理论创新,推出优秀成果。学校承办了山东省心理学会学术年会、山东省物理学院院长暨物理课程与教学研究会学术年会。年会的承办,深入加强了省内院校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分享了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经验和体会。

2017年以来,共举办学术报告600余场,参加学术会议700余人次。积极组织参与社科普及周、科技普及周活动。多次被授予“山东省社科普及周活动先进集体”。

学校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前景广阔,任重道远。放眼未来,科研工作将紧紧围绕《济宁学院“十四五”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规划》《济宁学院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方案》,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科学的学术评价为导向,以科研平台为依托,加强学术团队建设,以高层次科研立项、高水平学术论文、高层次成果获奖为重点,推动科研和学科建设上水平、上台阶,努力实现学校新的提升和更大的发展。

(撰稿:霍雨慧        审核:薛庆文        编辑:孔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