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教育初心,践行育人使命。在济宁学院党委和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学院紧紧围绕“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核心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依托高水平教师队伍,坚持“学科-专业-课程”统筹规划、协同发展,打造校企融合、特色鲜明的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群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积极探索协作型、研究型和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机制,实施“三阶段、三层次、全覆盖”培养战略,不断提升优势团队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我院拥有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3个,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优秀教师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高称比62.5%,硕博比80%。依托高水平师资队伍,整合办学优势资源,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凝练专业特色,形成学科-专业-课程协同建设策略与路径,积极推进专业内涵式发展。
二、树立人才培养新理念,深抓教育教学新基建,扎实推进省级教学成果培育、一流课程及优质教材建设工作
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获奖5项,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项目重点项目2项。14门化学化工核心课程全部实现精品化,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共享课3门,课程思政示范课10门,建成在线开放课程7门。开发虚拟仿真实践项目2项,出版教材4部。
三、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成立高端化工产业学院,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
与地方政府及规模企业深度融合协同育人,进行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地方能力显著提高。与济宁市化学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0余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成立校企共建产业学院2个。创新新型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成集生产性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等一体化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人才供给、技术技能培训、技术研发与推广、结构化团队构建等良性循环,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四、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本科生入校实行导师制,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各种科技文化活动。近年来,本科专业平均考研录取达40%以上,在全校名列前茅。
指导学生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10余项,获多项国家、省级学科竞赛奖励。
五、注重引导培育,科研成果稳步提升
学院始终坚持以引导促成效,以培育促发展。近五年来,学院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稳步提高。获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8项,市厅级科研项目4项,校级科研项目23项,累计科研经费达1000余万元,获发明专利160余项。
六、围绕我省发展战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
学院聚焦我省“八大发展战略”,面向山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科研水平,推动高效益社会服务工作。落实产教融合,推动校企高质量发展,与山东恒信集团签订恒信产业学院协议,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实现资源共享。积极对接战略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先后与多个公司签署15项横向课题研究。
七、立足第二课堂,打造志愿服务品牌
学院注重第二课堂建设,举办多彩校园活动,搭建第二课堂育人平台,依托雷锋月系列活动、暑期三下乡、假期返家乡社会实践等,组织开展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送温暖、献爱心,特教学校支教活动,防疫有我,女童保护等优质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三孔旅游志愿者服务活动已成我院品牌活动,同学们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展现了济宁学院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青春风采,赢得了游客和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并被济宁日报等媒体报道宣传。
八、激发双创活力,落实创新育人成效
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一贯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工作,为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生高质量就业创设良好环境;结合就业指导课程,依托青鸟计划等就业服务平台,通过朋辈经验交流、双选会、简历制作大赛、精准就业帮扶等方式,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在学生高质量就业、论文发表、学科竞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2021年毕业生灵活就业率24%,实现了高质量就业;指导学生累计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3项。
九、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构建“学校-学院-年级-班级-宿舍”五级网络,健全工作保障,依托健心名师工作室,运营微信订阅号“心语暖箱”,为全体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开展以团体沙盘游戏体验、“笑容治愈站”、情绪正念训练、读书会、心灵寄语活动、炫彩杯子舞等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约计40余次,其中心理趣味运动会作为学院品牌特色活动,深受学生喜爱。
(撰稿:吕京宁 牛庆涛 李文婷 审核:郑宁 刘国栋 编辑:孔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