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育人工作,积极探索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校服务社会能力,实现政府、企业、学校多赢、共赢局面,2014年7月11日,我校与济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签订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在高新区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一、基本情况
学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定位:努力把基地建设成为学校创新发展、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成为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示范点。
2014年9月,我校物理与信息工程系和美术系共7个专业1000余名学生入驻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目前,物理科学与智能工程学院、美术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应用学院、儒商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产业学院共6个二级学院19个与高新区重点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2712名高年级学生入驻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在大学园拥有非学校产权建筑面积49915.33㎡供我校教学、实验实训、生活独立使用;另有非学校产权面积72203.9㎡为我校和其它入驻单位共同使用。
二、工作措施
1.夯实培养理念努力促进教学改革
树立以应用为主导的人才培养理念,落实学校“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定位,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协助各系尝试着专业与产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合作
基地为入驻各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牵线搭桥。收集高新区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对与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寻找合作的切入点。
目前已有35家高新区企业与济宁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
3.培养学生创业就业意识拓展创业就业渠道
基地把学生的创业就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对学生创业就业存在的疑惑和问题进行调研,请相关专家有针对性的作指导讲座,组织学生参加高新区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学生创业就业意识,拓宽学生创业就业思路
4.制定规章制度保障基地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
为保障基地平稳有序发展,创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育人环境,规范基地运行的管理模式,先后制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值班制度、教室管理规定、设备设施维修规定、宿舍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5.做好保障协调服务确保基地顺畅运行
与学生工作处、教务处、资产处、图书馆、信息中心等相关部门协调,确保基地工作的顺利运行。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校舍面积严重不足。经与大学园管委会协调争取,近两年新增面积15000平方米,扩大了教学、实验实训和生活场所,缓解了基地教学资源短缺的状况。(目前基地拥有教学用房12120平方米,图书馆用房3390平方米,实验实训室用房9140平方米,生活用房25260平方米)。
三、工作成绩
1.彰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窗口效应
结合行业需求,协助各系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业高管参与到课程建设中,积极推进了学生学业和毕业设计的“双导师制”,按照教学环节分步实施了校企合作的专业见习、课程教学、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培养环节,并嵌入到整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提升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标准,彰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窗口效应。
2.企业高管和艺术大师走进课堂为学生搭建广阔的成长成才平台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利用高新区这个有利的平台,聘请行业高管走进课堂,讲授专业课程及从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丰富了教学资源。
3.增加了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指导与服务
本着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的宗旨,进驻基地的系部积极与相关企业联系,在夯实学科专业基础的同时,通过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等形式,积极开展社会服务,进一步提升综合能力,扩大自身在社会的影响力,提升了教师实践能力,促进转型发展,同时也为学校增加了实验实训的优质教学资源。
基地认真履行职责,做好协调服务,确保了基地的顺畅运行,五年来共培养毕业生4269人。
经过五年的探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彰显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窗口和示范效应。
(撰稿:高芳 审核:魏民 编辑:孔瑞)